电子工业出版社博士后工作站开行业先河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在众多出版集团、上市书企林立的背景下,电子社为何能够拔得头筹?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成立伊始便走向市场的电子社,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中,培养出了电子社人超前思维、勇于创新的品质。30年间,电子社人常常以创新的思路赢得发展的先机。1984 年,率先探索自办发行业务;1991 年,率先独家在全国43 个大中城市58家书店进行图书联展,神州大地刮起了“电子旋风”;1993 年,率先走出国门与国际出版公司开展大规模版权合作;1995 年在出版界率先建立起自己的互联网站;1998年率先实施了策划编辑制度;1998 年,率先自主研发PMIS,实现出版流程管理网络化;2001 年,率先在出版界引入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因此,尽管当时该社社内对于是否有无必要以及能否成功申请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也有顾虑,但该社领导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执着,经过两次申请,最终于2008 年正式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该社党委副书记胡丽华告诉记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批准设立后,该社成立了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了各项筹备工作,出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管理制度,确立了将数字出版及数字内容服务、动漫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主要研究方向。经过一年的筹备,2009年12月引入了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式启动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启动揭牌仪式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那一幕。她说,经过3 年多时间的运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开展了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大的专业优势和电子社深厚的行业背景,利用出版社多年积累的专家学者资源,建立起了一流的博士后指导专家队伍,吸引和培养了多名德才兼备的出版人才,开展博士后科研交流与合作。2012年,为了更好地对主管部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心工作进行支撑服务,结合部内资源,电子社又将宏观经济方向纳入了研究领域。同时,结合社“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拟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规划纲要,提出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将电子社博士后科研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迄今为止,电子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招收5名博士后人员,现有4人在站,第一位入站博士经北师大与电子社考核合格,已经顺利出站。”胡丽华透露,这一期间,该社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先后有多项研究成果对外发布或转化应用。其中,“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技术知识库研发与产业化”、“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对策研究”的课题,促进了电子社相关业务的创新和发展。“科普童话绘本馆”系列丛书获得了第五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最佳奖”,得到了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北京市科普等单位和小读者的高度认可;《我国科普动漫产品的开发与运营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添补了国内外科普动漫产品系列研究的空白。胡丽华表示,作为出版行业的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社的博士后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接下来该社将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紧密结合出版社长期发展规划,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工作站的相关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和运行水平,更高效、高质地取得新成果,同时扩大研究人员招收工作,为成为国内优秀博士后工作站奠定基础。